唐山的7月多雨,很多唐山人会刻意回避那个悲恸的夜晚。就像冯小刚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上映时,唐山人大多数选择了九游娱乐远离电影院。
但是,地震是唐山这座城市抹不掉的记忆,是历史的凝固点。为此,本报推出《凤凰涅槃》特刊,通过40个人眼中的唐山40年,勾勒出唐山发展的曲线,给人们提供一个近距离了九游体育官网解唐山的窗口。
40年前,即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6秒,京东唐山告急!里氏7.8级的大地震,将整座城市夷为一片平地。这次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,也牵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。
地震过后,曾经有人预言,这次地震对于唐山的破坏是致命性的,整座城市再也不可能重新建立起来,其命运将就此终结!但是勤劳勇敢的唐山人民,并没有向困难低头。而是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,他们擦干了泪水,靠着自己的双手,从一砖一瓦搭起……
40年白驹过隙,这40年,跟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基本同步,如今,一座更加辉煌,更加壮丽的新唐山已屹立于京东大地之上——唐山重生,既见证了唐山人重建家园的勇气,也见证着我九游体育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。
重忆磨难
又到7·28,工人正在补充修改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的名字。胡铁湘摄
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上,镌刻着24万个名字。纪念墙上的逝者,大多数有名有姓,按照生前的工作单位或是居住区域排列。每年7月,纪念墙边的花束就会多起来。直到7月28日那一天,摆满墙根。
由于震后防疫,要求集中掩埋、火化遇难者尸体,唐山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埋葬在哪里。民间传言着哪个哪个建筑下面,曾经是“万人坑”。但没人能确定,自己的亲人到底埋在哪里。甚至没有墓碑,他们只能面对着纪念墙上的名字哭泣。
每年的7月28日这天,还有一些老兵来悼念。在他们的军旅生涯中,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唐山震后救灾。曾有一支部队,地震前一天刚刚完成任务准备撤离。凌晨地震了,很多官兵也被埋在了废墟下。但部队首长下令,先去救城里的百姓。
图注:震后的唐山市区一片断壁残垣
如果当时挖开营地的废墟,一些年轻的战士或许能够活过来。以至于40年来,老兵们有的做了将军,有的已是百姓,但仍然会每年来到唐山献一束花。为逝去的战友,也为唐山的百姓。
如果询问唐山人关于地震的记忆,很多人都会回答“时间久了,记不清了”。真的忘记了吗?可当提起的时候,四五十岁的中年人,还会哭得像个孩子一样。就像当年,自己仍是个孩子,在震后的大雨中哭泣一样。
张立新还记得,震后房倒屋塌,眼看着有的人被挂在了水泥柱子上,就是救不下来。等几天后重型机械进入唐山救援时,人已经被活活地挂死了。
由于没有重型机械,首批进入市里救援的解放军们,只能靠徒手挖人。当年的唐山人,不愿意叫他们解放军,而更愿意叫子弟兵。那些子弟兵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,没有工具,他们就用手挖。指甲掉了,肉烂了,露出骨头来了,仍然在挖。
图注:唐山大地震时,没有专业救援机械,战士们只能用双手救人
地震孤儿田金芳记得,她被挖出来的时候,脸上滴答滴答地,沾上了好多热乎乎的东西。起初,他以为是子弟兵的汗水。可挖出来她才知道,那是顺着战士手指头留下的血。战士的手上,田金芳的脸上,满满的都是血。
送别子弟兵战士那天,在通往唐山机场的路上,唐山市民在路两旁齐齐跪倒。那时候的张立新还小,不懂得跪的含义,被妈妈骂了一句:“跪下!”
那年9月,很多学校勉强开学。张立新那年9岁,刚上2年级。开学了,老师要点名。点着点着,老师就哭了。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,都没有了。
图注:唐山大地震中,被扭曲了的铁道
40年了,他们都没忘记。每一个唐山人,都有关于大地震的悲痛回忆。以至于看到一些物件,唐山人会受不了。
唐山人赵以松,在地震后很多年都不饮酒。他说,震后的十几天,整个市里都是尸体的臭味。每个人都戴着口罩,上面还撒着白酒遮味儿,但尸臭让然窜鼻。以至于震后多年,他只要闻到酒味,就会想起那个夏天。
田金芳则是不能看见黑塑料袋。震后,她做了多年生意。但每当有人用袋子装东西,她都要求别用黑的。因为地震过后,一具又一具的尸体被扔进黑塑料袋,装车运走。
她亲眼看见,有的尸体上已经生了蛆。为了防疫,只能尽快火化。她就帮着解放军战士,抬着这样的尸体,抬到了黑塑料袋里。
地震那年出生的孩子,很多都不过生日,因为几乎家家都有地震中死去的亲人。
每年的7月,唐山都是一片眼泪。可地震孤儿张玉英说,她几乎不哭,因为早就没有眼泪了。地震之后,唐山人变了,眼神变了。唐山五中教师的张立新说,唐山人的眼神不一样。几乎光从眼神,他就能分辨出这个人是不是唐山人。什么眼神?悲伤的?还是坚强的?张立新也说不好,只是看上去就不一样。就好像什么样的事情都经历过了,再没有什么能吓住的事了。
砥砺前行

清晨,在公园里健身、跳舞的市民。
震后的唐山,高速重建,随后高速发展,这从普通人的住房就能看出。85岁高龄的摄影师常青,用镜头记录了唐山人民的住房。他把震后的40年,分成了4个阶段,每10年一个阶段。
第一个十年,唐山人从帐篷搬进了简易房。虽然是砖头压油毡,墙上糊苇草,只有半截有砖的简易房,但唐山人过冬时不用担心寒冷。第二个十年,唐山人从简易房搬进了新建的平房。整面墙都是用砖垒成,不再只有下半截是砖。
第三个十年,唐山重新开始盖楼。前面二十年担心地震,唐山的楼房很少。唐山人搬进了楼房。第四个十年,随着垃圾山、塌陷矿坑改建为南湖公园,唐山也出现了别墅。生活得越来越好的唐山人,也住进了小别墅里享受生活。
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,老干部合唱团在练歌。
今年,唐山的大事是世界园艺博览会。名为博览会,其实就是一个大公园。唐山人喜欢这里。在世园会的大公园里,唐山人又慢慢地露出了笑容。他们的同学聚会,会选在这里,一起坐在湖边看音乐喷泉。
最近的每个夜晚,唐山最热闹的地方不是市中心,而是世园会里。因为开放了夜场,票价也有了优惠,大量的唐山市民在晚上8点以后,涌进世园会。
中心广场上,唐山人带着孩子,带着老人,就像过年一样。
大钊公园里,一位年轻的爸爸正和婴儿车里的儿子喃喃细语。
唐山抗震纪念碑
唐山城区矗立着“唐山地震博物馆”、“唐山抗震纪念碑”,郊外建起了“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”,它们承载着40年前那段“地维崩裂,城邑颓毁”的集体记忆。它们是这座城市特有的建筑地标,也是700多万唐山人共同的情感载体。
唐山在愈合。唐山在成长。唐山在前行。
震后重生的唐山变得越来越美。走在城区,高楼林立,道路纵横,交通有序,街面洁净,绿色满眼。唐山城宁静、淡定、从容,看不出喧嚣与浮躁。人们走在大街上不疾不徐,遵规守纪,友好和善,文明礼让,少见无谓的争吵和肆意的谈笑。车流虽长却各行其道,不闻抢行、加塞的刺耳喇叭声。临街店铺整洁规范,不见占道经营,吆喝揽客。大小餐馆菜品丰富,分量十足,透出店主的厚道与实在。公园里,健身的居民平和安详,散步的情侣浪漫缠绵,家人出游快乐温馨。
唐山街头的北京同仁堂药店
唐山街头一派现代化城市欣欣向荣的景象,路人的脸上气定神闲。唐山的地标百货大楼在唐山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,代表着地震之后唐山新生的开始,如今与马路对面一家银行的大楼相比,百货大楼显得不再那么起眼,但仍能看到路人在它面前拍照留影。百货大楼不远处,有一家同仁堂,这是这家北京老字号在河北开的首家分店……
如果说南湖公园见证了唐山重生的奇迹,唐山市区南部的曹妃甸海滨,则见证了唐山经济腾飞之路。2003年,以通岛公路开工建设为标志,开始了曹妃甸大规模建设的步伐,曹妃甸从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沙岛,到目前成为唐山经济增长极上的皇冠,仅用了十年时间。如今的唐山港已成为北方重要港口。这里水质良好,海鱼和水母不少,运气好的话,甚至可以遇到游进港内的海豚。

曹妃甸港口水质良好,海洋生物资源丰富,有时候还能看到海豚。
得益于这一渤海湾里的深水良港,首钢整体搬迁到曹妃甸后,也迎来了新生,成为世界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之一。京津冀一体化在这里有了最好的体现。唐山人宋海洋算得上是首钢京唐公司元老级员工了,最初他曾是唐钢职工,首钢与唐钢合并后,他成为首钢职工。2007年,宋海洋来到了曹妃甸。提起刚到曹妃甸的情景,宋海洋笑着说,没来时觉得在海边多好啊,但刚来发现条件很艰苦,绿化还都没搞好,吃完饭嘴里就有沙子,一刮风桌子上就一层细沙子。
如今,曹妃甸不仅绿树葱茏,一些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。曹妃甸原来只有一条通岛路,现在建了好几座桥,可以说是四通八达。医疗方面,原来只是在首钢京唐公司里面有个小诊所,现在曹妃甸建了一家较大的医院。以前没超市,每次都要从家里带上够一个星期吃的水果和点心,现在唐百集团开了一家大超市,比起以前方便多了。
眼下,宋海洋希望高铁能尽快修到曹妃甸,将曹妃甸纳入北京的“一小时”交通圈。
涅槃重生
唐山别称凤凰城,40年来,从一片废墟到今天的经济重镇,唐山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凤凰涅槃:GDP在整个华北地区排第三(仅次于京津两个直辖市),位居河北省第一。京津冀一体化的浪潮,给唐山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如今,大量的唐山人在北京工作,而首钢搬迁到唐山的曹妃甸地区后,很多北京人也到了唐山工作,这不仅是人才的交流,也是京津冀一盘棋中,产业升级,城市协调发展的见证。
眼下,唐山正在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,博览会的主题是“都市与自然·凤凰涅槃”,我们有理由相信,唐山正在走向世界。 (北京晚报记者集体采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)
40年40人,戳“阅读原文”观看40位亲历者的故事。
(转载请注明出处)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
微信号:bjwbwx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
性价比很高,用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问题,点赞! 已经多次购买了,一如既往的好,值得信赖的商家。
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.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.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.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.